第536章仲谋之见
士族豪强一旦后继无力,遭受重挫,就可能真垮了,再没有翻身的机会,可有地有民有兵的门阀,哪怕被打断了脊梁骨,一样有卷土重来的机会。
门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演变,但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兵字。
早期的门阀,其实是不完整的门阀,是依托于西晋这个母体的。
因此,这个时候的门阀,从表面看看起来,你有兵有地有民也没用,只能当个最底层的小门阀,大门阀几乎全在中央。
可实际上,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,不是兵、地、民不重要,而是西晋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,你地方上那点百姓,田产和部曲,能和西晋二十万中央军相提并论吗?
这可是开国的二十万中央军,真正南征北战的精锐。
要不是八王之乱把这二十万中央军给糟蹋完了,刘渊可不敢跳出来反晋复汉的。
可现在徐庶居然还釜底抽薪,直接想要充公豪强的土地分给豪强的部曲,虽然这个时代的士族豪强们还远远没有进化到日后的门阀地步,但本能的对徐庶这个方法感到畏惧、反感和不快。
因此不管徐庶的本意是什么,他提出的这个计策最能斩断士族豪强和部曲之间的联系。
田产分给自己昔日的部曲了,这些部曲哪怕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田产,也会对旧日的“恩主”赶尽杀绝吧?
陆绩等人脸色刷的就变了,虽然他们都算是士族豪强里的温和派,但那也是根正苗红的士族豪强子弟。
因此,哪怕他们从心底里没有染指兵权,成为门阀的想法,但也会很清晰的感受到徐庶的计策对士族豪强的危害。
“主公,元直此计,治标不治本,不但与国法不合,更如元直所言,恐与主公清誉有污,还望主公三思。”
第一个开口的是陆绩,其人年纪虽小,性却刚直。
世界上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趣,虽然陆公纪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可刘封却知道他是在座诸人之中最没有私心的那个。
别看陆家是真正的士族豪强,可到了陆绩这里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没落了。
穷困肯定算不上,但家资产十不存一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因为族人都把宝换到陆逊那一脉去了。
而且颇为有趣的是,东吴晚期不算,那时候的江东大族早烂透了,政治上被孙家和权臣反复打压杀戮,可不就只剩下吃喝玩乐吗?
但在二宫之争前,江东大族普遍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,人才辈出,是真真切切的德、行并举,能力出众,要不然也不至于让孙权感受到空前的威胁,担心自己儿子会被这些人给架空了。
只可惜孙登早死,逼的孙权只能用自己另外两个亲生儿子钓鱼执法,将江东士族尽数坑杀。
别看孙权那么多个儿子,真正最受他宠爱的,唯有孙登一人。
在东吴政权中前期里面,各大士族豪强都还有些底线,陆家在这些士族豪强中也算是对平民最友好的一档,陆逊、陆抗父子俩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性格,生活也不奢侈,尤其是陆抗,更是到了节俭的地步。
且陆家直接掌兵,想要士卒用命,就要对士卒和士卒家眷好,士卒又不是孤身一人,连带着各个都有殷勤好友,这一延伸开来,一万人的部曲能给你牵连出十几万人的泽被。
陆绩本人也是,被孙权发配交州之后,在交州地方廉洁勤政,体谅民艰,大兴水利,改善民生,德行能力都属上乘,被陈寿评价为“以瑚琏之器,而作守南越,不亦贼夫人欤!”
反倒是一旁的顾邵等人,私心却要比陆绩多上一点,而且性格也远不如陆绩那么刚强直硬,虽然心中反对之见更为强烈,却都还在斟酌该如何劝谏刘封,而都没有来得及开口。
顾邵等人没有说话,可张温却坐不住了。
作为和陆绩齐名的东吴四喷,一起被孙权制裁的“讽议举正”之才,张温虽然言语不似陆绩那般生硬,但敢说话却是一点都不输给陆绩。
“主公,公绩之言,实乃正言,温亦赞同。”
张温倒是和陆绩有些类似,主要还是站在刘封的立场上着想:“如今朝廷日渐衰退,大司马公然蔑视朝廷,大将军孩视天子,天下有识之士,无不切齿痛恨。唯主公父子高举汉室大旗,振奋人心,万不可因小利而失人心啊。”
张温的话本质是和陆逊一样的,只是把利益说的更加清楚仔细,想要劝阻刘封。